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我国新时代科普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基于此,贵州师范大学将传播知识的神圣使命与山区农村农民急救知识缺乏相结合,在“应急救护进校园”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应急救护培训,先后有近1000余名学生通过培训考核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书,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急救科普生力军。
学校急救实训开放式基地
在校内,学校成立大学生红十字协会、社团、学生志愿队,积极开展学校急救科普。组建了由红十字救护员为主体的“青年大学生急救教育志愿服务队”,强化“大学生红十字协会”急救科普职能,健全“人人学急救,人人传播急救”的机制体制。在大学生学生事务服务中心,设立急救实训开放式基地,由志愿服务队和协会进行管理,指导学生开展日常的心肺复苏实操训练。同时,在新生军训急救教育培训中,志愿服务队发挥“助教”功能,协助开展新生应急救护知识演练,普及急救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在学校内部形成“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博爱氛围。
新生军训开展急救演练
在校外,学校通过研究生支教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深入山区农村开展急救科普宣传。在2022年暑期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学校依托与贵州省应急管理厅共建的贵州应急管理学院平台优势,组织大学生在贵安新区马场镇乡开展“村民急救知识与施救意愿”调研,了解农村地区公民自救互救素养现状。并联合当地政府举办了多场“推进急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应急救护知识宣讲”活动;利用当地村民赶集日,在街道上发放学校印制的《应急救护宣传手册》;将急救知识、技能带进中小学课堂;利用急救顺口溜扩大急救科普范围。同时,深入农村、深入基层,为村民普及“海姆立克急救法”。
研究生支教团同学示范“海姆立克急救法”
针对贵州山区河流多、堰塘多、留守儿童多以及暑假学生溺水事件频发、多发的现象,大学生们与中小学生一道编排了防溺水歌曲《孤泳者》、溺水急救情景小品等,以更加形象的方式教会小朋友提高防溺水意识,掌握溺水的自救互救技能。
“溺水急救”情景小品表演
下一步,学校将以急救普及助力乡村振兴,不断深化与贵安新区周边乡镇政府合作,建立“大学生急救科普实践基地”;同时,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把急救知识带回家乡,不断提升山区农村人群的急救知识普及,充分发挥大学生急救科普生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