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静”下来的贵阳,爱心从不曾静止。面对急需救助的白血病患者,人们挺身而出、义无反顾,无偿捐献出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他人的生命。
9月5日,两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完成采集;9月8日,两名22岁的年轻小伙也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9月9日,又有两名志愿者加入捐献队伍中,这份争分夺秒的“生命传递”仍在延续……
“疫情阻挡不了我们捐献的步伐,无论要克服什么困难,都会去帮助他。”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刘光辉和廖人杰,为患者送上这份象征生命力量的“中秋礼物”。
刘光辉和廖人杰在采集造血干细胞中
是遗憾也是担当,两人履行救人使命
9月9日上午6点,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刘光辉和廖人杰,按照原定的造血干细胞采集计划,准时来到贵州省人民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注射最后一次细胞动员剂,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做最后的准备。
今年29岁的刘光辉,是六盘水市水城区交警大队的一名交警。接受采访时,他告诉记者,他于2019年6月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因为每年都会参与无偿献血,当我听说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想也没想,就留存了血样,填写了志愿者报名表。”
直到2021年,刘光辉第一次接到六盘水市红十字会电话,通知他与一名白血病患者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相合。“第一次已完成高分检测和身体体检,正准备进行下一步捐献时,没想到患者的病情突然恶化,不幸离世。”
因为这一次没有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让刘光辉心里留下了不小的遗憾。2022年6月,当红十字会的电话再次响起,工作人员征求他的捐献意见时,他像第一次一样态度坚决,没有丝毫犹豫,一口答应下来。
“算是一种弥补吧,茫茫人海中,我能和他配型成功,这是缘分,我希望患者能好起来。”刘光辉非常虔诚。
和刘光辉一样,一起参与当天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廖人杰,今年21岁,是贵州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他于2020年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时隔两年,于今年5月接到电话通知他与一名白血病患者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相合。
“当时没想到我能匹配成功,很激动,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告诉我姐姐,她为我的选择感到高兴。但是妈妈因为不了解,怕对我身体有影响,起初并不是很同意我捐献。”廖人杰告诉记者,为了打消妈妈的顾虑,他详细给妈妈科普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相关知识,多次做思想工作,最终得到妈妈的支持。
并且,在疫情形势复杂严峻的特殊时期,学校为了鼎力支持贵大学子顺利完成捐献,早早地于9月4日召开协调会,协调他们到贵州省人民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有关事宜。贵州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管理中心为此开设“绿色通道”,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接到医院妥善安排。
最后,经过高分检测和身体体检,他们全部符合捐献要求。
刘光辉是全省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第392例,全国第13922例
“准爸爸”离开待产妻子,为捐献全力以赴
自9月5日起,刘光辉和廖人杰两人开始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连续四天,一早一晚给肌肉注射细胞动员剂,以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到外周血中。
在此期间,两人严格遵守贵阳市疫情防控要求,按时完成核酸检测,不外出、不接触与采集无关工作人员。廖人杰除了每天去医院打针,其余时间都在酒店内坚持上网课,按时完成自己的课业。
非常时期,每个人都在经历“非常时刻”。而这一次捐献对刘光辉来说,也是不寻常的一次经历。
因为怀孕的妻子即将生产,一边是需要他照顾的妻子,一边是等待他捐献的病人,他克服自己的困难,丝毫没有影响捐献。当记者问他为了捐献离开家这么多天,留下待产的妻子担不担心时,他笑呵呵地说:“不担心是假的,这几天我每天都给老婆打电话,问问她的情况,也给她汇报下我这边的进展。”
“这是救人的事,你去安心地完成捐献再回来。”淳朴善良的妻子也给予了刘光辉全力支持并表示理解。
9月9日上午6点,注射完最后一次细胞动员剂后,8点半,造血干细胞采集正式开始。
刘光辉和廖人杰,一人躺在一张床上,两只手臂插着两根针头,从右臂静脉流出的血液经由造血干细胞分离机器分离提取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后,剩余血液又经由左臂静脉输回体内。
在分离机嗡嗡的运转声中,他们一直保持着仰躺的姿势,眼看着红色的血液流进输血管中,两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贵阳疫情发生后,我还担心会不会因为疫情耽误捐献,更担心患者会错失这次受捐的机会。现在顺利捐献,能帮到对方,我很高兴。”刘光辉说。
廖人杰是全省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第391例,全国第13915例
“生命种子”传递力量,让爱延续
安静的贵阳,涌动的爱心不断延续;安静的捐献室,澎湃的人间真情。静与动之间,唯一连线,就是他们的大爱。
3个半小时后,采集终于完成。
刘光辉成功采集了221ml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廖人杰成功采集了260ml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两份寄托着爱心的“生命种子”会在最短时间内,由中华骨髓库安排专人运送到患者所在医院,为两名血液病患者带来重生的希望,继而完成一场特殊的生命“接力”。
“生命速递”冲破疫情,坚守信念“疫”起前行。
廖人杰成为2005年以来,贵州省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第391例,全国第13915例。
刘光辉成为2005年以来,贵州省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第392例,全国第13922例。
“参与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一样,我都是平常心对待,只要能帮助到别人就好。”廖人杰说,希望这份“中秋礼物”能为患者带去更大的生命动力。
“对我们健康的人来说,这是件小事,这是我们能做的力所能及的事。”刘光辉说,捐献完成后,他会第一时间回到妻子身边,好好陪着妻子待产,准备迎接这个小家庭新生命的诞生。
造血干细胞捐献是一场配型概率与生存时间的生命赛跑,就像一场争分夺秒的“生命传递”。
贵州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管理中心副主任杨梅给记者介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国有400多万患者在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截至2022年8月31日,中华骨髓库入库志愿捐献者资料达311万余份,累计捐献13856例。只有数据库容量不断增大,患者找到配型的概率才会更高。
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希望能有更多志愿者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中来,汇聚力量传递爱心,让每一颗充满爱和希望的种子,闪闪发光,让爱延续,让贵阳这座城市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