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0年1月,为挽救一名未曾相识的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志愿者廖民权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时隔两年半,2022年6月8日,由于患者病情变化,需要再次捐献淋巴细胞为患者康复助力,一直热心公益的廖民权再次毫不犹豫地同意捐献。
当天上午10点,记者在贵州省人民医院采集室见到廖民权时,正躺在床上进行淋巴细胞采集的他看起来很轻松,“状态挺好的,没有哪里不舒服。”采集过程中,他和采集室的工作人员聊着天,脸上始终保持着灿烂的笑容。
廖民权是全省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第373例,全国第13399例。
第一次捐献造血干细胞284ml
今年48岁的廖民权是贵阳市观山湖区的一名工程师,也是一名“献血达人”。
他告诉记者,十多年前开始参与无偿献血,往后每年一次的献血他从未间断过。“每次献血都是400cc,家里献血本都有好几本,已记不清究竟献血多少次了。”
在一次无偿献血中,廖民权偶然看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救人的宣传后,毅然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正式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19年,经中华骨髓库检索,廖民权与一名血液病患者HLA(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配型相同,看到贵州省红十字会发给他的消息时,他当时很意外,也很激动。“第一次捐献造血干细胞,因为我换了电话号码,红十字会是通过邮箱联系上我的。看到邮箱信息,我立马进行了回复,同意捐献。”
廖民权坚定地说,“在几百万的样本中能匹配成功,很不容易。既然有这份能力可以救一个人的生命,当然要全力以赴。”
随后,经过HLA(人类白细胞表面)高分辨检测和全面体检,廖民权完全符合捐献条件,于2020年1月的一天,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历时3个多小时,成功捐献284ml造血干细胞,成为全国第9365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怀着最真挚的祝福,廖民权内心一直期待自己救助的患者能早日康复。
廖民权在采集淋巴细胞中。
第二次捐献淋巴细胞108ml
然而今年4月份,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再次响起。
由于患者病情复发,医生建议供者淋巴细胞输注会对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复发产生疗效,也就是说再次捐献淋巴细胞可提高患者免疫力,更好地为患者康复助力。
听到此消息,廖民权内心很心疼这位患者,但因为当时他的腰间盘突出复发,那段时间正在服用中药,担心影响捐献效果,只得将捐献日期推后。
“我很愿意再次给他捐献淋巴细胞,为这个年轻的生命加油鼓劲。茫茫人海中,我能和他配型成功,这是缘分。”廖民权说。
在此期间,为了能更好地恢复身体状态,他不仅调整了往日爱吃油腻、辛辣食品的饮食习惯,他还保持每天凌晨5点起来跑步,“每天早上至少要跑3公里,保持运动量,保证每天神清气爽。”
一个多月后,身体状态回归,廖民权觉得“能量满满”,毫不犹豫表示可以捐献。
两次救助这位不相识的患者,廖民权觉得和这名患者有了更特别的联结。
“相较于第一次捐赠,第二次采集我就比较有经验了,整个流程比较顺利。”他告诉记者,二次采集淋巴细胞,也不用打细胞动员剂,身体状态“满分”,轻松了许多。
6月8日上午9点正式开始采集,经过两个多小时,从廖民权体内采集出的108ml淋巴细胞将会在最短时间内输入患者体内,完成生命的接力。
这也是2005年以来,贵州省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第373例,全国第13399例。
“2020年,我答应对方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就到底,所以这次我也不会犹豫。”廖民权说,身体条件允许,捐献淋巴细胞是举手之劳,他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对方能早日康复。
“很多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认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自身存在有一定的风险,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其实这种认知是错误的。造血干细胞的捐献类似于成分献血,只是工作流程多一些,对身体素质要求更高而已。”贵州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管理中心副主任杨梅介绍道,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列中,“毕竟,多一个人加入,患者就多一份重生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