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哪里不舒服?采集时间有点长,再坚持下哦!等采集完回家后记得多喝水,补充好体力,24小时不要洗澡,半个月内不要做剧烈运动,如果有不良反应第一时间告诉我们……”
11月19日,贵州省人民医院迎来了当天第二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田盛清,医生耐心地向他叮嘱着捐献造血干细胞后需要注意的相关事宜。
田盛清在采集造血干细胞中。
当天上午9点,田盛清正躺在床上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他将为一名40岁的白血病患者送去“生命的种子”。这也是今年在贵州省人民医院捐献的第60例;2005年以来,贵州省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第336例。
田盛清躺在床上,两只手臂插着两根针头,从右臂静脉流出的血液经由造血干细胞分离机器分离提取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后,剩余血液又经由左臂静脉输回体内。
“没事,很正常,没什么特别不舒服的。”田盛清说道。
今年31岁的田盛清是花溪区自然资源局的一名工作人员。
他告诉记者,2010年,他就读大一,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志愿报名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完成采集,田盛清觉得很轻松。
到2021年8月,他接到贵州省红十字会电话通知他与一名白血病患者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相合时,内心一怔,没想到自己十年前偶然留下的样本会被匹配成功,随之一股使命感油然而生。
“能救一个人,就能挽救一个家庭,我有义务去完成这个使命。”他这样对自己说。
工作人员在征求他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捐献,但是当他把这件事告诉家里人时,却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家里人反对是因为我在6月刚刚做完结石手术,出于对我身体的考虑,怕我吃不消,让我放弃算了。”
可是,田盛清考虑再三,他觉得自己的身体一定能行,于是还在康复期的他反复劝说家人,并给家人科普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相关知识,最终获得了家人的支持。
“只要对你的身体没有危害,身体状况也能达到捐献条件,你的坚持能给别人带去新生的希望,我们没有理由再阻拦你。”家人当时的话,让田盛清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受捐献患者写的感谢信。
意外的是,在他开始准备过程中,结石复发突然给他来了一击,身体上的疼痛又加剧了。
田盛清可不是那么轻易被打倒的人,他觉得必须要扭转当下局面,于是严格遵从医生建议,不仅坚持吃药,而且从9月正式开始跑步、锻炼健身,抽血、体检、化验成了他几个月里必不可少的事。
“还好还好,这段时间下来身体状况一切正常,捐献完全没问题。”从开始跑步锻炼至今,他已经累计跑了105公里。
“自律严谨、不轻言放弃、乐于助人”是同事对田盛清的评价,他不仅是个热心肠,谁有困难找到他,他也一定会给予帮助。
据了解,大学时,田盛清当班长,他还帮助过两个困难家庭同学搞过募捐,缓解对方的生活压力。
高中同学也曾找到他,希望对其患病的表弟给予帮助,他通过联系学生会以及学院老师,又一次组织了募捐。
“我在读书时就得到过帮助,我希望这份爱心也能传递,用我力所能及的力量去帮助有需要的人,何乐而不为呢。”田盛清说道。
为了完成这次造血干细胞捐献,田盛清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从11月15日开始,他在采集中心连续四天一早一晚给肌肉注射细胞动员剂,“除了稍微有点头晕,其他没什么不适。”
当天他还把止痛药带在身上,就怕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影响到采集结果,最终结果是满意的。
在长达3个多小时的采集下,田盛清捐出的220ml象征“生命种子”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于当天下午输入患者体内,完成生命的救助。
“没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大家都需要相互帮助,能帮就帮。”这是田盛清一直以来坚持的信念,也是支撑着他去做了所有力所能及的善小之事。
据介绍,贵州省红十字会于2005年正式启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同年5月23日,志愿者白学友为一四川血液病患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实现了贵州省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零”的突破。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中华骨髓库库容为296万,贵州分库库容6.4万,但现在的库容仍然无法满足临床治疗需要。
贵州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管理中心副主任杨梅介绍,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队伍中来:“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群体太大了,差不多有400万,而且每年的发病率还在不断增长,我们也在这里呼吁,更多有爱心的、身体健康的志愿者们,加入到队伍中来。”
贵州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咨询热线:0851-82273833。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高琴
编辑 王浩
编审 刘丹 廖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