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我省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我省红十字会改革持续深化、全面落实之年。全省红十字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十二届省委历次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群团工作、红十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聚焦主责主业,按照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和总会关于红十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4年)明确的目标任务,大力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新时代贵州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履职,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提升能力,着力破解红十字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着力在服务大局中展示新作为,着力在服务社会中增强救助实力,着力在服务群众中加强自身建设,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统筹推进全省红十字事业实现新发展。
一、持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为推动新时代红十字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1.带头践行“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把“两个维护”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中。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和省委《实施意见》,不断强化维护核心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把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纳入督导检查、目标考核等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弘扬斗争精神,强化党性锻炼和政治历练,加强政治能力培训,自觉把对党忠诚落实到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和推动全省红十字事业发展等重大实践中去,勇于担责、善于履责、全力尽责。
2.持续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着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定期向党委政府报告工作,对涉及红十字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及时主动向党委政府请示报告。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持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教育。积极争取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将红十字会党的建设纳入当地党建工作总体布局,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推动建立党委政府加强对红十字工作领导的制度机制,推进有条件的县级红会设立党的基层组织。
二、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
3.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严格按照省委的决策部署,在坚决打赢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充分发挥红十字会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助手作用,把参与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来抓,用主题教育活动焕发出来的强大动力推动疫情防控工作落到实处。积极按照法定职责,汇聚更多人道力量,动员广大红十字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紧紧依靠人道力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有效彰显红十字组织优势和力量。
4.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胜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充分发挥红十字会组织优势,全力服务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歼灭战”。紧紧围绕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誓师大会和冲刺90天部署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继续按照“四场硬仗”“八要素”“五步工作法”等要求,持续推进以博爱品牌系列行动为主要内容的红十字参与脱贫攻坚十五项行动计划,广泛汇聚更多社会人道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重点抓好省红十字会对黎平县中潮镇兴隆村和上黄村的定点帮扶工作,帮助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确保6月底两个村贫困人口全部清零。
5.发挥项目载体作用有效助力脱贫攻坚。聚焦“9+3”深度贫困县,充分发挥“博爱家园”载体作用,及时启动总会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新一批博爱家园项目。继续实施好关爱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未来教室”、智慧城市之智慧校园等“博爱助学”项目,服务更多贫困地区学校和师生。继续开展好“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筹集更多款物救助困难群众。继续实施好安媛计划、银杏癫痫病康复计划、红十字医疗扶贫进乡村社区、华夏老人康复基金、社区贫困患者医疗救助基金、小天使计划等“博爱助医”项目,救助更多贫困病患者。
三、牢牢把握群团改革总体要求,扎实推进红十字改革工作落实
6.紧扣目标措施抓改革。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群团工作和群团改革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推进红十字会改革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政治考验、重大发展机遇,以改革统领全局,以改革破解难题,以改革推动事业发展。主动争取党委政府重视支持,按照《贵州省红十字会改革方案》明确目标、措施,稳步推进改革工作落实,并及时指导督促各地红十字会按要求推动改革工作深入开展。坚持在大局中谋划推动事业发展,积极进取、主动作为。坚持社会化、开放式发展模式,整合资源、汇聚力量,将社会资源为我所用,把红十字工作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发展。
7.着眼宗旨使命抓改革。坚持人道宗旨,服务困难群众,始终把努力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境况作为红十字改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重心下移、工作下沉,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人道工作,架好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按照总会新下发的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意见,通过创新组织设置,在乡镇、街道、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积极发展红十字基层组织,不断扩大基层组织和工作的有效覆盖,有效提升工作的质量水平,更好地服务所联系群众。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结合总会今年下发的会员管理办法,着力改进会员、志愿者的服务模式,通过开展有效的特色活动、出台有力的支持政策、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激励,进一步增强志愿服务工作的时代感和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
8.聚焦筹资能力抓改革。努力打造具有红十字特色、符合社会需求的筹资项目品牌,把重点工作做大做强做优,形成人道工作特色,彰显人道服务优势。充分运用媒体资源特别是新媒体资源加强筹资项目的宣传推介,吸引汇聚社会资源。主动争取政府资源,积极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努力当好人道领域的政府助手。进一步强化捐赠人服务意识,充分保障捐赠人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安全规范高效地使用好捐款,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和服务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社会公信力。
四、始终聚焦主责主业,在履行人道使命中打造新品牌彰显新作为
9.红十字应急援能力进一步提升。以全面参与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为目标,大力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积极服务全省应急工作大局,统筹推进应急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应急救援综合实力,打造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应急救援队伍;大力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灾害应急反应和协同救援能力、应急救援装备和救援物资保障能力,建立与省减灾委、省应急管理厅等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联动机制,发挥红十字应急救援的独特作用;着力推进红十字灾害管理信息化建设,依托总会开发的灾害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市(州)级红会网上报灾和救助物资分配线上线下实时联动、同步进行。
10.精心打造“红十字救在身边”品牌。进一步健全应急救护培训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应急救护培训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人群覆盖,提升标准化、专业化水平。持续推进救护培训“六进”工作,继续保持同有关部门、行业和企业的合作,大力提升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大力推进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建设和应急救护服务保障工作,落实好示范基地创建活动,打造生命安全健康体验馆项目品牌,并努力实现红十字救护站在有援建需求的4A级以上景区全覆盖。依托“博爱云”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建立救护师资注册查询系统、全省红十救护员注册查询系统、红十救护员证发证管理系统。
11.持续抓好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以实现志愿捐献者血样采集入库4000人份为目标,继续坚持“精品化”、“小库容”的发展策略,充分借助媒体资源,运用大数据手段,做好“捐髓救人,无损健康”理念宣传,增强广大民众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知识的了解,营造良好的社会捐献氛围。以高校和机关单位为重点,以红十字重大纪念日为契机,广泛开展宣传招募活动,注重库容质量建设,降低流失率和反悔率,提高库容使用率。加强志愿服务队建设,完善志愿服务机制,壮大服务队伍。
12.进一步抓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以实现器官捐献者报名登记3000人为目标,进一步丰富宣传手段和宣传形式,加大对《贵州省人体器官捐献条例》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广泛认同。加强与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安机关、交通运输部门、民政部门、移植医院、OPO医院的合作与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我省器官捐献工作。通过选派人员参加全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培训班,进一步加强协调员队伍建设,并切实做好全省协调员统一管理和见证监督。
13.积极参与和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加强与各级血液中心、血站的联系与合作,以“6·14世界献血者日”为契机,宣传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充分发挥无偿献血志愿者的宣传引领作用,加强对省、市、县三级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工作的指导,拓宽宣传模式和覆盖面,推动我省无偿献血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加大筹资工作力度,进一步提升筹资意识和人道救助实力
14.汇聚人道资源提升筹募实效。始终把面向社会募捐、汇聚社会爱心摆在红十字工作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强筹资统筹谋划和工作指导,研究制定筹资发展战略规划,推动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可持续的筹资工作格局。进一步强化筹资意识,创新筹资方式,充分调动各级红十字会组织和广大红十字工作者、理事、志愿者参与筹资的积极性,增强全省红十字人道资源开发动员能力,为红十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策划符合社会需求和红十字宗旨的捐赠活动和筹资项目,广泛凝聚社会爱心,不断提升人道资源动员的能力和水平。认真研究落实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机制,加强与爱心企业的对接与合作,拓宽人道资源动员渠道。
15.发挥载体作用提升筹募实效。进一步加强红十字基金会建设,充分发挥好基金会的筹资主渠道作用。尤其要利用“博爱云”平台网上筹资手段,大力发展新的捐赠伙伴和创新筹资模式。鼓励市、县两级红十字会建立基金会和设立专项基金,发挥基金会和专项基金的筹资功能,探索长效的筹资机制。精心设计既便于政府购买、又满足群众需求的人道服务项目,不断提升项目执行力,增强红十字会承接政府转移的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和信息公开透明,大力改进捐赠人服务工作,及时向捐赠人反馈资金使用等信息。
六、强化人道文化传播,不断扩大红十字对外交流合作
16.着力弘扬正能量。深入挖掘、广泛传播红十字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追求,结合时代要求创新发展,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深入人心。充分利用各类媒体,精心策划主题宣传、专题宣传,通过大力宣传红十字运动知识、特色工作、先进典型、感人故事,进一步弘扬正能量,传播好声音,引领新风尚。狠抓学法用法知法守法宣传和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既做到依法治会、依法兴会,又能够妥善处理舆情信息,增强舆论宣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继续发挥好省红会“一网一微一平台”宣传阵地作用,按照总会“网上红十字会”要求,打造红十字舆论宣传阵地。继续抓好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园项目建设工作,并策划好相关宣传活动。
17.不断深化对外交流合作。继续加强同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对口帮扶城市省(市)红十字会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帮扶项目落实力度,促进对口帮扶工作有效开展。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台及国境外红十字组织在灾害管理、应急救援、人道救助、社区服务、人才培养、红十字青少年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施好澳门特别行政区红十字会对口援助我省扶贫项目。进一步调动和发挥理事在服务社会、教育引领、建言献策、培养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齐抓共管、协力同心的良好格局。
七、着力加强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基层红十字组织建设质量
18.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通过抓改革、促实效,着力改进红十字会治理结构、优化机构设置,完善自身治理管理机制体制,推进各级红会依法设立监事会。按照红十字会基层组织“五有”目标,坚持重心向基层下沉、力量向一线延伸,进一步加强红十字会基层组织与阵地建设,建立履盖到乡镇、街道、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的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好一支热心事业、扎根基层、相对稳定的红十字工作带头人队伍,切实让全省红十字会系统真正“建起来”“活起来”“强起来”。
19.着力强化红十字志愿服务和青少年工作。加大对全省红十字志愿者的规范管理力度,加强志愿注册登记管理和红十字会志愿服务基地建设,进一步探索建立红十字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和保障机制,逐步实现红十字志愿服务“有队伍、有行动、有设施、有氛围、有保障”的目标要求。结合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实际,加强学校红十字会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全省相关高校、示范性高中、中心城市学校率先建立红十字会组织和青少年志愿者队伍。以培育红十字精神为核心,以项目运作的方式,深入开展红十字青少年自救互救知识竞赛等青少年特色活动,吸引更多的青少年主动加入红十字会队伍。
八、加强自身建设,为推动红十字事业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坚强保障
20.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意见,认真抓好《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规定》落实,不断提升国家安全工作成效和平安贵州建设创建质量。始终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国家利益至上为准则,全面加强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和保密工作落实。针对新情况新特点,定期分析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形势,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和保密工作的宣传教育,积极营造“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21.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结合省红十字会专题业务知识培训,积极开展提升机关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专题培训工作,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在新时代依法履职能力、学习研究能力、狠抓落实能力、群众工作能力、风险处置能力。大力弘扬奉献精神,推动形成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使对事业有感情、对工作有激情、对群众有真情成为红十字干部的鲜明特色。持续抓好市、县两级红十字会干部队伍的交流学习和培训工作,着力提高红十字会干部队伍综合素质能力。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锲而不舍抓好作风建设,紧盯“四风”新动向、新情况,防止“四风”反弹回潮。进一步调动和发挥理事在服务社会、教育引领、建言献策、培养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齐抓共管、协力同心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