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凯里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朱再星启程贵州省人民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
朱再星是凯里市大风洞镇中学的一名化学教师,2015年1月,朱再星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2020年7月,接到中华骨髓库通知,朱再星与一位血液病患者HLA初配相合。在州、市红十字会的协调配合下,完成了高分检测和身体体检,检测结果全部符合捐献要求。经中华骨髓库、采集医院和移植医院认定朱再星为该患者最佳的移植供者。经朱再星本人及家属同意,定于2020年10月9日至15日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
10月9日,在凯里市红十字会秘书长潘子珍的陪同下,朱再星到达省医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前动员剂注射,为加速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生成并释放到外周血中,可使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增加20-30倍,以满足移植需要。因此,在造血干细胞采集前一周,每日早上六点和下午六点分别注射一次动员剂。10月14日上午,在省、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伴下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采集过程中,省红会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负责人也赶到了捐献现场,送来了花束和慰问,并给朱老师颁发荣誉证书。采集结束后,朱再星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并说:“这东西我们是知道的,这是个概率问题,接到了就尽力的去做就行,不说激动之类的,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朱再星老师几句朴实无华的语言尽显了他的大爱之情,彰显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此次朱再星造血干细胞的成功捐献得到了凯里市大风洞中学及其家人的大力支持。朱再星成为全国第10304例、全市第2例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我国每年约有400多万病患者等待着造血干细胞移植,仅白血病患者,全国每年新增约4万人,主要发病年龄在35岁以下,儿童占50%以上,他们每天都在生死线上期盼着、等待着,许多病人因缺乏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无法进行移植而失去生命。
造血干细胞配型相合率很低,只有几万分之一甚至几十万分之一。所以只有参加捐献的志愿者越多,数据库的容量才会越大,患者找到合适配对的几率才会越高。每个18岁至45岁的健康人,只需要献出一点爱心,就有希望重新开启白血病患者和许多重症疾病患者的生命之门,为他们带来生的希望。只要伸出手臂,抽取6至8ml的血液加入中华骨髓库供配型检测,就能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就有可能延续一个人的生命,挽救一个几乎破碎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