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新闻中心News Center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红十字会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时间:2018-12-18 22:13:00   字体:  

mmexport1544355441019.jpg

“苟家庄、好地方,可是缺水群众慌;修水利、建山塘,碧波荡漾万年长。通组路、入户路,条条都是水泥路;垛脊梁、固木房,家家都住安全房。”这首山歌唱出了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红十字会玉山镇苟家庄村脱贫攻坚工作队一年来的工作成果。

2017年9月1日,瓮安县红十字会派专职副会长李立国到玉山镇苟家庄村驻村后,与工作队一起,通过深入走访、广泛收集村民意见,针对村民提出的行路难、饮水难等实际问题,通过实施资金捆绑、整村推进、综合开发,实现水、电、路配套到村,特殊产业建设初具规模,农户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脱贫攻坚工作得到上级红十字会和瓮安县委县政府及广大群众的好评。

渴望工程:“刁民”变“良民”

苟家庄村的9个村民组中,有5个组居住在半山坡上,最高处有一个山间水塘叫腊头水库,关系到4个村民组325户1789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在工作队组织召开的群众会上,曾任村委会主任的唐顺友提出:“腊头水库这么重要的水源,还是毛主席那个年代,村民自己投工投劳修的,因为边上有漏洞,已经存不住水了。你们不要讲什么脱贫攻坚政策,你能修好这个水库我就服,不然这个会不要开了,开了也没多大意思。”

散会后,工作队才知道,唐顺友自从不当村委会主任,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刁民”,经常给镇村干部出难题。同时,经过他们实地考察,唐顺友说的腊头水库一事属实。针对这一情况,苟家庄工作队将维修加固腊头水库一事形成专题上报瓮安县水利专班,得到的答复是没有指标,后经玉山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多方协调,维修加固腊头水库一事最终得以推行。得知这一消息,四个村民组群众倍受鼓舞。

mmexport1544163911894_meitu_2.jpg

唐顺友也从“刁民”变成了“良民”。从工程队进场那天开始,不论天晴下雨还是下雪,唐顺友都在工地上义务监工;他还带头不计补偿,让出自家林地用来修建施工便道;带头发动群众找消坑、堵漏洞,即使患病住院也赶着回工地。在唐顺友带动下,当地党员、群众与施工队、工作队一起,战晴天、抢雨天,经过150余天的奋战,维修加固好了腊头水库,有效保障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水库建成并蓄水成功那一天,村民们奔走相告、欢欣鼓舞,非要给工作队送锦旗。唐顺友表示,共产党的干部说话算话,真正为老百姓办了实事。

此外,工作队申报并实施了14处饮水工程,维修用于人畜饮水的山塘2个,修建水池5个,埋设水管25000米。除杯子塘山塘加固工程正在施工外,其余13处均已实施完成,确保了苟家庄村所有人畜的饮水安全。

户户通:“懒人”变“蜂王”

“要致富,先修路”。针对群众反映的出行难问题,工作队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向上争取,向下协调,先后组织设计实施了30户人家的通组路5条共4.5公里,对需建的入户与串户路进行了统计上报,并按瓮安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的要求迅速组织实施,聘请村级监督员参与工程质量监督,确保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如期完成,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

苟家庄养蜂人老张,因居住地离主路有970余米,道路泥泞,严重影响了他的蜂蜜养殖和产销,长期诉苦说没有给他解决这“最后一公里”问题,对发展养蜂业心灰意懒。

mmexport1544749478858.jpg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经过老张家的水泥路不仅通了,而且足额把路修到了4.5米宽。工作队队员小聂与他“认亲戚”,给他讲“一只筷子不经折、一把筷子折不断”的道理,鼓励他教周边群众养蜂技术,把苟家庄的养蜂做成产业。通过反复动员,老张的思想通了,指导群众的积极性强了。2018年3月,苟家庄以他的养蜂场为核心,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养蜂产业从原有的12户350箱扩大到现在50户780箱,预计2019年能扩大到80户1050箱,带动了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1ce1bc6c6dba45e6_meitu_1.jpg

此外,通过走访调研,特别是围绕老村干、老党员及两代表一委员的意见建议,工作队对苟家庄村产业作出“一提三扩”决策并付诸实施。“一提”即对现有10560亩茶山与两个茶叶加工厂进行提质生效;“三扩”即扩大经济果林种植面积、扩大养蜂产业、扩大蔬菜花卉产业。经培训与融资,茶山管理得以加强,茶叶加工厂设施设备及制作能力得以提升,效益得到增加;群众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政策,经济果林从原有的450亩扩大到1200亩;花卉蔬菜产业得到县产业基金的扶持,从330亩扩大到现在的1780亩。产业得到发展,全村新增就近就业278人,截至2017年底,户均增收0.6万元。

危房改造:“自私”变“协作”

今年1月,在对核桃坑组建档立卡户杨家进行家访时,工作队发现他家的房屋外立面跟其他家人一样是砖墙,后墙却是土堆粉白的,若遇大雨,随时有倒塌的可能。杨家的主要劳动力只有一名男性,务农收入微薄,其妻子和儿子丧失劳动能力,小女儿还在上学。看到这家人的困境,李立国号召工作队和群众一起来帮忙。周边群众自发帮着拆危墙,并协助施工队半个月内完成了重建。

2f2cd0bec05b59c4.jpg

由此,工作队决定对全村危房进行排查,实施危房改造工程,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根据“五不”原则,即“顶不漏雨、墙不漏风、脚不沾泥、线不漏电、人畜不共居”,先后排查出需整改的房屋165处(系统内14户),其中拆除重建14户,加固维修和捡瓦垛脊151户,全部进行加固维修,确保了所有群众住房安全。同时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共搬迁12户51人。

强化保障:“哑巴”能说话

通过大病上的救助、就学上的补助、就业上的倾斜,工作队帮扶重点户,拖回边缘户,让苟家庄村所有群众收人得以提升,生活得到保障。经过排查走访,工作队发现24户属大病户,就医后影响生产生活,按政策申报补助资金5万元,进行了有效补贴。就学上,工作队积极核实学生应补的是否到位;建档立卡户是否已按政策享受教育扶持资金;确保无辍学儿童。就业上,工作队针对边缘户、重点户逐户采取措施,联合企业帮扶8户建档立卡户;安排公益性岗位17人计17户(建档立卡户2户);组织50余人到县内企业应聘,解决边缘户、重点户收入不足的问题。

b92bceeeadfa637_meitu_2.jpg

何家湾组的“哑巴”赵奶奶,一家七口人,算上她有三个残疾人,长期生活艰辛,心中压抑,已经几十年不愿开口说话了。2017年底,在工作队帮扶下,赵奶奶从久居的窝棚搬到了明亮宽敞的二层楼房;腊头水库蓄水后,家中水管随时有干净的饮用水;家旁边的泥泞小道变成了宽阔的大马路;全寨子的木房都加固提标了,断垣残壁、脏乱差看不见了;儿子当上了公益岗位的水管员;残疾人享受的低保提高了,全家人不再为生活发愁。

72岁的赵奶奶眼看着一系列的变化,加上全村人个个喜笑颜开的脸色,老奶奶居然开口说话了,每次去她家,她都长时间拉着李立国的手不放,用她略带生硬的言语,述说着以前的家事,但脸上再也见不到以前的酸楚。

看着记录近一年来工作的五个笔记本,苟家庄村焕然一新的面貌和困难群众脸上的笑容,李立国说自己真正体会到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mmexport1544163904347.jpg

mmexport1544326117925.jpg

<<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
联系我们 电话:0851-86824372
传真:0851-86857817
邮编:550004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中华北路242号贵州省政府大院5号楼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隐私政策 后台登录

会长信箱

Copyright 2017 贵州省红十字会 备案编号:黔ICP备18006576号-1 黔ICP备18006576号-2
技术支持:贵州智游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